三国杀王平的兵略技能(守卫剑阁纵横天下最强英雄)

admin

三国杀王平的兵略技能,守卫剑阁纵横天下最强英雄?

一,攻高,杀人厉害:

三国杀王平的兵略技能(守卫剑阁纵横天下最强英雄)

赵广。玄冰箭无视魔免;混沌箭阵杀伤力大。

关索。如果有魔神套装,他可以在三司马出生地轻易分裂死司马师和司马懿。最高难度也不在话下。

廖化。也是靠分裂杀人的,但防不如关索,却多一个醉拳技能。只是他的技能没有关索的好用。他分裂的范围比更大,所以更适合新人。

二,防高,能顶:

王平。带上倚天剑,打以逸待劳,不时帮自己加血。一流肉盾。

孟获。铜墙铁壁技能可以减低伤害,在1.27之前版本都是首选肉盾。大招是加三围和血量,非常能抗。

关凤。关凤的大招可以45秒不受伤害。也就是在关键时刻为队伍顶45秒。

牵制型英雄,能玩死别人的:

黄月英,很BT的减速。

诸葛占,很抗打的石阵。

蒋琬,吸魔。

三国杀王平法正技能?

王平技能介绍:

飞军:出牌阶段限一次,你可以弃置一张牌并选择一项:1.令一名手牌数大于你的角色交给你一张牌;2.令一名装备区里牌数大于你的角色弃置其装备区里的一张牌。

兵略:锁定技,当你发动“飞军”时,若目标与你之前指定的目标均不相同,则你摸两张牌。

法正技能介绍:

恩怨:锁定技,当其他角色令你回复1点体力时,你令其摸一张牌;锁定技,当你受到其他角色造成的伤害后,你令其选择一项:1.将一张红桃手牌交给你;2.失去1点体力。

眩惑:出牌阶段限一次,你可以将一张红桃手牌交给一名其他角色,获得该角色的一张牌,然后交给除该角色外的一名其他角色。

诸葛亮临终为何安排马岱斩杀​魏延​?

公元234年,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不久,蜀汉发生了一场火并,大将魏延被杀,而凶手正是马超的堂弟马岱,长史杨仪获得了最后的胜利。据演义中描述,马岱是诸葛亮安排的,被安排在魏延身边,当魏延造反大喊三声我“谁敢杀”时,一刀结果其性命。当时蜀汉有那么多大将,诸葛亮为何没有选其他人,如姜维、王平、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而偏偏选中马岱作为执行者呢?

个人认为诸葛亮选中马岱执行这项秘密任务,而没有选姜维、王平、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等人,有三个原因,分析如下。

其一,马岱地位比姜维低,可以而更好地接近魏延。

马岱是五虎上将中马超的堂弟,他武功和超一流武将相比,还有很大差距。因此,虽然马岱勤勤恳恳,可是在蜀汉军中地位一直不高。他一直在蜀军中,充当一个冲锋陷阵的苦力。而姜维虽然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,才归顺蜀汉,可是他能力非凡。

姜维算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,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。他后来居上,很快超过蜀汉军中将领,成为蜀军骨干。诸葛亮病重时,只有姜维在身边,负责诸葛亮“祈禳之法”的保卫工作。在诸葛亮病逝时,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,继承了诸葛亮的兵书、诸葛连弩制造之法,还有诸葛亮的遗志。

因此,姜维在当时蜀军中,一跃成为核心人物,仅次于为蜀汉立过无数功劳的魏延了。所以,姜维位高权重,不太合适作为暗子,潜伏在魏延身边,在关键时刻除掉魏延。魏延也不会相信姜维会跟着自己混,对于故意接近自己的姜维,是会提高警戒的。

其二,马岱比王平、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等人更合适,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。

当时蜀汉军内,除了姜维、魏延、马岱外,还能数得上的人物,有王平、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等人。这些人中,王平地位和马岱相差无几,武功估计也差不多。可是王平脾气不太好,如他当年就和徐晃闹得不愉快,走投无路,这才投奔蜀汉的。

他大字不识一个,是一个文盲,也不一定能骗过狡猾的魏延。估计王平在魏延身边潜伏,不到几天就可能漏出马脚,被魏延发觉。如果王平被魏延怀疑,诸葛亮就前功尽弃了,失去了对魏延的控制。

而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等人虽然也厉害,可大都是老资格,不适合潜伏在魏延身边,执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。他们也不会拉下脸,接近魏延,作为魏延的跟班。

其三,马岱在马超、诸葛亮死后,需要找一个靠山。

公元222年,马超在临终前,曾给刘备上书,大意为他一门二百余口都被曹操所杀,只剩下了堂弟马岱,想让他继承我的爵位,还想将他托付给皇帝陛下。其他的也没啥可说的了。《三国志·马超传》中记载如下:

临没上疏曰:“臣门宗二百馀口,为孟德所诛略尽,唯有从弟岱,当为微宗血食之继,深托陛下,余无复言。”马超死后,马岱孤苦无依,不久刘备也病逝,他只能紧跟丞相诸葛亮的步伐,为其鞍前马后,任劳任怨,希望得到诸葛亮的赏识。诸葛亮看在马超的面子上,也非常照顾马岱,一直升他的官职。而公元234年,诸葛亮也病逝了,马岱只能想办法,再找个靠山。

而这个靠山,就是诸葛亮看重的心腹长史杨仪。马岱很聪明,魏延和杨仪两人,马岱只能选择一人。魏延被诸葛亮所不信任,还被认为有反骨,而杨仪和之前的马谡一样,受到诸葛亮的信任。所以,聪明的马岱表面上选择了实力强的魏延,实际上是选择了杨仪。

总结:诸葛亮临终前,特意交代马岱秘密任务,这个任务就是故意和魏延亲近,消除魏延的戒心。在魏延不服从管理,想要反叛的时候,马岱从背后来一刀,就可以将叛乱消灭在萌芽状态。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,认为姜维不能离开自己,不适合这次任务,而王平、廖化、张嶷、张翼、吴懿等人也因各种原因,不适合。这么算下类,诸葛亮只能考虑马岱了,马岱也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赵括和马谡有何相似之处?

赵刮与马谡有何相似之处?

感谢相邀!简单归纳一下两位的相似之处!大概有以下几点:

1、 都是“纸上谈兵”的典范

赵刮是战国时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,自幼熟读兵书,夸夸其谈,天下人没有人能谈得过他。而其父赵奢也是名将,著有兵书,赵刮更是滚瓜烂熟!史记记载:

《史记》:“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”

长平之战时,赵国国君中了秦的反间计,让赵刮代替廉颇指挥赵军。秦国秘密替换白起到前线指挥。战斗中,赵刮改变了廉颇的布防,被白起用计截断粮道,40万赵军陷于困境。在突围中,赵刮被射死,40万赵军投降,后被坑杀,赵国全国戴孝!

马谡是荆州“马氏五常”最小那个,字幼常!随刘备入川后,跟随诸葛亮,任丞相府参军。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兵略,甚至到了不分昼夜的程度,深受诸葛亮器重。

《三国志》:良弟谡,字幼常,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,除绵竹成都令,越希太守。才器过人,好论军计,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,先主临薨谓亮曰:“马谡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,君其察之!”亮犹谓不然,以谡为参军,每引见谈论,自昼达夜。

诸葛亮南征平定叛乱时,马谡献计“攻心为上”被诸葛亮采纳,诸葛亮南征斩雍闿、释孟获,稳定了后方。
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任命马谡为先锋,进军街亭,结果马谡把兵营扎在无水的南山上,被张郃截断水源,丢失街亭,诸葛亮进军路线被堵,只好草草收兵。

两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熟读兵书,言兵略天下无敌。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,实操的时候不知道变通,致使战败。堪称“纸上谈兵”的共同典范。

2、 都在关键时刻被委派到关键地方,输了一场关键战役

赵刮是在长平之战关键时候被换上去代替廉颇。要知道,长平之战,秦赵两国投入了全部家当,完全是一场决战。谁败了,家底就空了,很有可能被别的诸侯一击即破!

当时赵国所有能拿武器的男人都上了战场,全国的粮食也基本耗尽。而秦国,粮食也很紧张,关中粮食吃完,只能靠巴蜀运粮支援前线。更要命的是兵员也枯竭。秦昭襄王下令,战场周边的几个郡15岁以上男丁全部强征入伍,并每户赐爵一级。

对这场关系国运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,在双方相持的关键阶段,赵刮被派到了前线,替换廉颇,结果输掉了这场关键战役。要不是秦国国相范雎怕白起功大,说服秦昭襄王班师,邯郸就被白起顺势攻破了。

马谡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先锋,本来就是要为中军主力开辟战场通道。街亭之战,必须成功,否则诸葛亮的主力大军无处安营。

马谡夸夸其谈了几十年,尽管也给诸葛亮出过不少良策,诸葛亮采纳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但是亲自带兵打仗还是第一次。街亭之战中,不听王平的劝告,执意在南山上扎营,把水源拱手让给张郃,犯了兵家大忌,导致街亭丢失,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。

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准备的最充分,兵精粮足,各方面都比曹魏有优势,就是因为小小的街亭一战,一切努力化为乌有!不仅使诸葛亮的威信下降,整个蜀汉对北伐的信心都因此而下降,北伐的士气和合力也因此严重不足,后果非常严重!

3、 真正了解他们的人都不认可他们

知子莫若父,赵刮的父亲赵奢在世时就不认可赵刮,认为赵刮不堪大用,用必误国事。

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,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”

赵刮母亲也不认可赵刮。当赵刮被任命为长平前线指挥官时,赵母亲自去找赵孝成王劝阻,力谏不可用赵刮为将,用了必然坑赵。赵孝成王不听,赵母就说,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赵刮,万一失败了,请不要连坐到家人。赵孝成王同意。

《史记.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於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。”王曰:“何以?”对曰: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,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,王所赐金帛,归藏於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何如其父?父子异心,原王勿遣。”王曰:“母置之,吾已决矣。”括母因曰:“王终遣之,即有如不称,妾得无随坐乎?”王许诺。

当赵孝成王决定启用赵刮代替廉颇时,病重的蔺相如也不同意,认为赵刮不知变通,不能为将。赵孝成王不听。

《史记.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赵王因以括为将,代廉颇。蔺相如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赵王不听,遂将之。

而马谡是刘备带入川的。一开始,可能是被“马氏五常”的名声吸引的吧,加上这位马谡马幼常少有才名。但时间一长,刘备就看出马谡有问题,嘴炮厉害,行动其实不然。

所以,刘备临死前托孤,有那么多的大事要事要交待给诸葛亮,马谡“不可大用”也作为遗言交待了,说明在刘备心里,“马谡不可大用”是大事!只可惜诸葛亮,左耳进,右耳出,非得要用首次北伐失败来验证刘老板的话是否正确?

只是,对诸葛丞相来说,这个代价也未免太大了……

4、 都让极度信任他们的人极度失望

赵孝成王可能相信“虎父无犬子”,老子赵奢那么厉害,儿子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。因此,把国运托付给了赵刮。赵刮的表现不仅让赵孝成王失望,还让整个赵国失望。一夜之间,40多万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,40多万妇女成为寡妇,上百万的孩子失去了父亲……

也许有人会说,就是不换赵刮,廉颇也打不赢。

这一点,笔者承认。即使不换将,一直用廉颇,赵国最后还会失败。但是廉颇失败的结果大不了上党不要了,40万大军败退回赵国。以廉颇的老成持重,不会给白起分割包围全歼的机会的……

所以,对于赵刮,没必要给他喊冤叫屈,更没必要给他平反!

诸葛亮也许把马谡当作儿子了,想抬举马谡成为一代名将,或者想把马谡培养成长起来,让蜀汉后继有人吧!

但无情的事实还是回敬了诸葛亮一记沉甸甸的耳光!刘老板的临终告诫像刀子一样凌迟着诸葛亮的心脏……如果能够穿越,卧龙先生一定会穿越回去,重头来过……
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就因为错用马谡草草收场,而这也奠定了以后二次、三次北伐的基调……秋风瑟瑟的五丈原,过去了好多年的卧龙先生不知道是否还在后悔错用马谡?

5、 结局都是“不得好死”

赵刮万箭穿身,用自己的横死沙场为自己的轻浮埋单……幸运的是,赵孝成王兑现了诺言,家人没有被连坐!

而马谓,也用自己的头颅祭奠了首次北伐阵亡的将士……同样幸运的是,诸葛亮依然像对待儿子一样厚待马谡的家小!

6、 两人的故事都成为后世谈资

赵刮留下了两个成语:

其一,“纸上谈兵”,尽管赵刮那时候还没发明纸,但后人不计较了,40万亡灵的鲜血带来血淋淋的教训就是: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!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……

其二,“胶柱鼓瑟”:就是蔺相如说的,意思是用胶粘住琴瑟上调弦的小柱,不调弦而鼓瑟,比喻泥古不化,类似于刻舟求剑的意思。

而马谡,他的故事早就被搬上戏剧舞台,好多剧种都有名剧《失空斩》,就是失街亭、空城计、斩马谡!而挥泪斩马谡也成为从严治军、不循私情的代名词!

这可能是马谡没想到的,诸葛亮也没想到的……

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?

结合当时双方的兵力、装备、战术水平,蜀军如果指挥得当,街亭是有机会守住的。

张郃初期抵达兵力很可能只有1万多

街亭战场双方兵力,史书并未详述。《中国军事通史》、台湾的《中国历代战争史》中各有说法,但并未注明原始出处。

在曹睿得知诸葛亮来犯后,“乃部勒兵马步骑5万拒亮”,即共调拨了5万步骑支援雍凉战场。

张郃初抵兵力最多1万多,原因如下:

1、张郃要尽快抵达街亭战场,必须是纯骑兵的强行军。

曹睿所拨中军,多在洛阳附近。从洛阳到街亭,1600里。至于张郃原先本部更远在荆州!

步兵的行军速度,轻行50里/日,重行30里/日,以这个速度,走到街亭时,黄花菜都凉了。

但纯以骑兵,则大约10日可到。

汉末三国时期的长距离行军记录,正是张郃保持的。(虎豹骑在长坂坡追击刘备时,一日一夜行300里,是短促追击,长距离行军不可能日夜兼程不睡觉)

司马懿平孟达时,一日行120里,也是骑兵强行军。

在夏侯渊平定陇右之战中,“三日五百、六日一千”,其先锋正是张郃。

以日均160里的行军速度来看,张郃10日左右抵达街亭前线,保持了当年他和夏侯渊创造的纪录!当然,所率只可能是骑兵。

2、曹魏的步骑配置,最多在2:1

假定曹睿把所有骑兵都给张郃(有可能),张郃所部骑兵有多少呢?

在三国时期,骑兵比例最高的,当然是利于驰骋的北方战场。

就北方战场来说,有两次骑兵较高比例的战役:界桥之战中的公孙瓒和讨乌桓之战中的曹彰。步骑比例都是2:1左右。

可以想象的是,曹睿中军的正常比例,应当很难高于这个比例。

也就是说,张郃抵达街亭战场时,最多最多5万的1/3,1万5的骑兵部队。

马谡所部兵力,说法也很多,但也缺乏权威数据。

但以常理度之,街亭紧要之地,1.5万的兵力,诸葛亮还是能拿出来给马谡的。

诸葛亮在战后反思时说:我军在祁山、箕谷,兵力皆多于敌。

可见:张郃军的兵力远远没有大到不可阻挡!

野战防御:街亭城防是否完好与马谡选择上山没有太大关系

街亭之战的古战场地点,目前史学都还有争议,因此,个人不建议以现在地图来展示当时的防御态势。

许多朋友在推测当时街亭城防的完好程度。

这个其实意义不大!

诸葛亮当然知道:街亭这种级别的单位,即或城墙完好,又能有多强呢?(史书从未记载该处之前修筑有坚固城池、重要据点)

街亭之战,从一开始,就是一场野战防御战,而非城池守卫战!

其实,不论街亭旧有的城防是否完好,就当时的野战防御水平来看,步兵完全有可能在此抵挡住骑兵,并逐渐改善防御局面。

渭水之战时,徐晃强渡蒲阪,在阵地未成时,坚决阻击西凉骑兵,一直坚持到曹操渡河;

田豫在面对数倍于己的乌桓骑兵时,也是以车阵迎敌。

事实上,对于野战以步制骑,诸葛亮早已有严谨的条令。

诸葛亮本人所做的《贼骑来教》中,也是以条令的形式强调:运用车兵+速射弩抵抗敌军骑兵。

后来,西晋马隆就以诸葛八阵做偏厢车,且战且走,连续大败凉州叛军。

事实上,诸葛亮北伐,并未畏惧过与魏军进行野战。到了北伐后期,司马懿一直避免与诸葛亮野战。可见,在组织得当的情况下,当时的骑兵部队并不具备绝对优势。

何况,街亭正对谷口,魏军不易展开,并不是一个适合骑兵施展的地方。

因此,说城池未固,马谡不得不退上山,是站不住脚的。

退一万步说,以诸葛亮的阵战之法,“进无速奔,退无遽走”,即或蜀军抵抗不住,也绝不至于短期崩溃。

将略之失,拱手让出主动权

街亭大败,远远不只是扎营失误这么简单,也不只是不注重水源那么简单。

他让开大道,占据山地。

山地战,之所以给人利于防守方的原因是:山地限制了对手的运动能力。

但另一方面,山地也限制了防守方的运动能力!

你上山防守容易,想要依托山地组织大规模反击就难了!

所以,上山的本质就是:笃定张郃必须乖乖地来攻打自己!

想当然,是所有将领的大忌!

这是典型的消极防守,固守待援的打法!

问题是:还有谁能来救你呢?

为了这个“笃定”,把大道让给了张郃,让张郃掌握了主动权!

对于善处营势的张郃来说,一旦他掌握了主动,即使不截断汲水之道,他也能找到n种方法来解决战斗!

将略之失,一败涂地

与街亭之败同时,箕谷,蜀军也败了。

可是,赵云亲自断后,组织有续,蜀军虽败,但物资无所损,兵将不相失。

如果这样的失败发生在街亭,会如何呢?

同样,就对面的张郃来说吧!

当年,在宕渠,张郃被张飞打得出翔,只带了10几个人爬山逃走。可是,逃走后,却能收集散众,引众退回南郑。

如果马谡从容整队,退回到了柳城,保全主力,那么,张郃敢不敢继续深入陇右呢?

马谡在被围后,组织突围不利,大军一片混乱,兵将相失,全军完全失去了统一指挥!

只有1000多人的王平,尚且从容部署,收集了一些散兵,甚至能够以疑兵阻止张郃的追击!

可见,不必魏延、赵云,马谡但凡有王平这样的将略,蜀军或许也能保全大部主力,继续与魏军抗衡。

因此,街亭之战时,魏军没那么强,蜀军没那么弱!

马谡战前想当然地部署防御,拱手让出主动权;遇到挫折时,又一败涂地,不能收拢部众,将略之失,确实洗不白!

蜀军如以魏延之类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街亭之战,完全有可能与张郃一战,即或不利,也不至败得这么惨!

街亭之败,主要在诸葛亮用人不当,这个结论暂时还真的推翻不了。

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@foxmail.com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50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